出牧
基本解釋
出任州府長官。《宋書·孝武帝紀》:“朕弱年操製,出牧 司 雍 ,承政宣風,薦歷年紀。” 唐 杜甫 《滕王亭子》詩之一:“人到於今歌出牧,來游此地不知還。” 宋 陸游 《羅江驛翠亭讀宋景文公詩》詩:“ 宋公 出牧曾題壁,錦段雖殘試剪裁。”
成語(Idiom):出牧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離開牧場,出去放牧牲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牧是指牧人將牦牛、羊群等牲畜帶出牧場放牧。這個成語比喻離開熟悉的環境,外出遠行或離開職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牧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境,探索新的領域或追求新的機會。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去從事其他工作或職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二》中有這樣的記載:“齊人有一人在吳為牧羊,其人欲歸,謂其子曰:‘我聞吳有神物,不可輕歸,我將出吳及神物,而後歸。’”這個故事中的“出牧”成語,最初是用來形容牧人離開牧場放牧牲畜的行為,后來引申為離開原來的地方,去探索新的機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決定辭去原來的工作,出牧去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2.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出牧,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和風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出門放牧”,把牧場和牲畜的形象與離開熟悉環境、探索新機會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牧場和放牧相關的成語,如“歸心似箭”、“牧歌”等,擴大對這些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希望能夠出牧去看看大自然的美麗。
初中生:他在高中畢業后選擇了出牧,去其他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高中生:大學生活是一個出牧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激發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