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虜
基本解釋
(1).討伐敵寇。 北周 王褒 《燕歌行》:“ 充國 行軍屢筑營, 陽史 討虜陷 平城 。” 宋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銘》:“時天子念討虜報仇,功緒未驗,晝夜耿耿。” 明 無名氏 《精忠記·兆夢》:“時念兒夫,統兵討虜,交鋒令鎮邊庭。”
(2).指 孫權 。 曹操 曾表 權 為討虜將軍,領 會稽 太守,故稱。《魏書·食貨志》:“且 鴻溝 之引 宋 衛 ,史牒具存; 討虜 之通 幽 冀 ,古跡備在。” 明 鹿善繼 《贈李茂林序》:“天下寧有 討虜 心不穩,而 赤壁 可以鏖兵者?”
(3).擄掠。虜,通“ 擄 ”。《三國志平話》卷上:“殺害命官,討虜倉庫。”
成語(Idiom):討虜(tǎo lǔ)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l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打敗敵人,俘虜敵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虜是一個由動詞“討”和名詞“虜”組成的成語。動詞“討”表示打敗、征服,名詞“虜”表示俘虜、敵人。討虜的基本含義是指打敗敵人,俘虜敵人。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戰爭中取得勝利,俘虜敵人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虜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較少,更多地出現在歷史故事、戰爭題材的作品中。例如,在描述古代戰爭勝利的故事中,常常會用到討虜這個成語來形容主角的英勇和戰爭的勝利。此外,討虜也可以用來比喻在競爭中戰勝對手,取得勝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虜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戰爭。在古代,打仗是常見的事情,勝利者通常會俘虜敗者,作為勝利的象征。因此,討虜這個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次戰爭中,我軍討虜了大量敵人。
2. 他以勇猛善戰,多次討虜敵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勇猛的將軍,在戰場上打敗了敵人,俘虜了敵人,取得了勝利的場景。同時,可以將“討虜”這個成語與戰爭、勝利等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戰爭和歷史的知識,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討虜這個成語。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戰爭、勝利相關的成語,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在足球比賽中討虜了對方隊,獲得了冠軍。
2. 初中生:歷史課上,老師講了一個討虜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古代戰爭的殘酷性。
3. 高中生:在模擬考試中,我終于討虜了我的競爭對手,取得了第一名。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競爭非常激烈,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才能討虜市場,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