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言
基本解釋
(1).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宮子 謂 西門子 曰: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子衣則文錦,食則粱肉。’以粢糲與粱肉對言。”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書連及之詞例》:“《周禮·宰夫職》:‘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鄭 注曰:‘治凡,若月計也;治目,若今日計也。’然則凡之與目,事有巨細,故以對言。”
(2).指將兩種不同的概念對舉稱說。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就是考妣對言也是 東周 以后的用語,古人以祖妣為對,以考母為對。”參見“ 對文 ”。
成語(Idiom):對言(duì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相互辯論或爭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對”指相互,互相;“言”指言語,說話。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兩個或多個人之間進行相互辯論或爭辯。它強調的是雙方之間的對話和互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言一詞常用于形容辯論、爭辯或對話的場景。它可以用于形容學術或政治辯論、法庭上的辯護或辯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爭論和交流。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辯論的雙方都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討論和辯論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言一詞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確。它可能源于古代中國的辯論文化和哲學思想,強調通過辯論和對話來解決問題和達成共識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對言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對言已經很久了,但仍然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2. 在學術討論中,對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和進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對言的方法可以是將其與辯論或爭辯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兩個人在激烈地辯論,互相對話的情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辯論”、“爭辯”、“對話”等,可以幫助擴展對言的語境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班上對言了很多關于環保的問題。
2. 初中生:在班會上,我們對言了如何提高學校的學習氛圍。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和對方選手進行了激烈的對言。
4. 大學生:在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對言了關于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5. 成年人:我和同事對言了公司的發展戰略,最終達成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