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豹
基本解釋
豹子。因其皮有斑文,故稱。《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 南朝 梁 江淹 《石劫賦》:“比文豹而無恤,方珠蛤而自寧。”《新唐書·西域傳下·康》:“ 開元 十五年,君 忽必多 獻舞女、文豹。” 宋 梅堯臣 《題姑蘇豹隱堂詩》:“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見空斷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千秋霧影飛文豹,三殿花香落錦袍。”
成語(Idiom):文豹(wén bào)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b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采出眾、才華橫溢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豹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用來形容一個人文采出眾,才華橫溢,能夠以才情照亮世界。文豹一詞中,“文”表示才華出眾,而“豹”則象征著獨特和稀有。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的形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豹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文學、藝術等領域的人才。可以用來形容作家、畫家、音樂家等具有卓越才華的人。同時,也可以用來夸獎一位有著非凡才華的年輕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時期的《宋書·文苑傳》,用來形容當時的文學家劉義慶。劉義慶才華橫溢,寫作才情出眾,因此被稱為“文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我們學校的文豹,作文比誰都好。
2. 這位畫家真是個文豹,他的作品充滿了藝術的力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只豹子身上紋路錯綜復雜,美麗而獨特,就像一個才華出眾的人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才華、文學相關的成語,如“文韜武略”、“文質彬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是個小文豹,因為我寫的字很漂亮。
2. 初中生:我班上有個同學真是個文豹,他的作文總是優秀。
3. 高中生:我們學校的學霸真是個文豹,不僅成績優秀,還擅長寫作。
4. 大學生: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真是令人羨慕,真是個文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