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巘
基本解釋
赤色的峰巒。 南朝 宋 顏延之 《侍宴》詩:“青林結冥濛,丹巘被蔥蒨。” 南朝 梁簡文帝 《棗下何纂纂》詩:“垂花臨碧澗,結翠依丹巘。” 唐 錢起 《奉和圣制登朝元閣》詩:“翠微迴日馭,丹巘駐天行。”
成語(Idiom):丹巘
發音(Pronunciation):dān q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山勢險峻,像紅色的巖石一樣聳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丹巘是由“丹”和“巘”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丹”指的是紅色,表示巖石的顏色;“巘”指的是高聳的山峰。這個成語形容山峰陡峭,像紅色的巖石一樣聳立,意味著山勢險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山勢險峻的地形,也可以用于比喻事物的險峻、高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小雅·東山之什》中的《丹丘之間》一篇詩歌,描述了丹巘的壯麗景色。后人根據這首詩歌,將“丹丘之間”改為“丹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山峰丹巘挺拔,非常壯觀。
2. 她的眉宇間有一種丹巘的氣質,顯得堅定而高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丹巘”與紅色的巖石形成聯想,想象紅色的巖石高聳入云的形象,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山水詩歌、游記等文學作品來了解更多關于丹巘的描寫和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去爬山,看到了一座丹巘般的山峰。
2. 初中生:這座城市周圍有很多丹巘,景色非常壯麗。
3. 高中生:他的眼神中透露著一種丹巘般的堅定和自信。
4. 大學生:在這片丹巘地區,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神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