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構成]
偏正式:節(令
[例句]
現在不是穿裙子的節令。(作賓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f a season
詳細解釋
◎ 節令 jiélìng
[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f a season] 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節令不等人
節氣時令;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元 吳弘道 《斗鵪鶉》套曲:“寒來暑往,兔走烏飛,節令相催。”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大戲節戲》:“ 乾隆 初, 純皇帝 以海內昇平,命 張文敏 製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五章:“按節令說,現在剛立秋,可是 長城 邊的夜里,風沙滾滾,天氣冷得怕人。”
成語(Idiom):節令(jié lìng)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l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按照季節變化而規定的時間。也指根據季節變化而規定的農事、軍事等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令一詞源于古代農耕社會,是指根據季節變化而規定的時間。在古代,人們按照節令來安排農事、軍事等活動,以適應不同季節的需要。如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等都是根據節令來進行的。節令還可以指一年中特定的時期,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令一詞在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更多地出現在文學作品、歷史故事和農耕軍事相關的討論中。可以用來描述按照季節變化來安排活動、工作和生活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令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根據節令來安排農事活動,以確保作物的生長和豐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按照季節變化來規定各種活動的時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令是一個名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農民們按照節令來安排農事活動。
2. 軍隊根據節令來進行訓練和演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農耕和季節變化相關的活動聯想記憶節令一詞。例如,想象自己在田地里根據不同的季節進行不同的農事活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農歷和傳統節日的日期和習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節令一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春天是播種的節令,我們要按時種下種子。
2. 初中生:農民根據節令來安排農事活動,以確保作物的生長和豐收。
3. 高中生:軍隊根據節令來進行訓練和演習,以適應不同季節的作戰需求。
4. 大學生:節令是人們根據季節變化來規定各種活動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