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釋
成語(Idiom):自釋
發音(Pronunciation):zì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自我解釋,自己給自己解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自己為自己的言行解釋,主動為自己辯解或辯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貶義,形容一個人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借口或辯解,缺乏自省和認錯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一則故事。屈原從楚國流放到楚懷王的宮廷中,賈生因為屈原的才華而嫉妒,多次誣陷屈原,使他受到懷疑和排斥。后來,楚懷王被賈生的讒言所誤,屈原為了自辯,寫了一篇辭章《自投楚江》來解釋自己的清白。這個故事中的“自投楚江”被后人引申為“自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自釋”,賓語為自己的言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還在自釋,真是無法接受。
2. 當別人批評他的時候,他總是習慣性地自釋,不愿意承認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自釋”與“自辯”進行聯想,因為“自釋”與“自辯”有相似的含義,都是為自己解釋或辯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自我解釋相關的成語,如“自圓其說”、“自欺欺人”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做錯了作業,但我不會自釋,我會努力改正。
2. 初中生:他在考試中作弊,還自釋說是因為太緊張了。
3. 高中生:他明明是偷了別人的錢包,卻還在自釋說是誤拿了。
4. 大學生:他犯了錯誤,但他沒有自釋,而是坦誠地承認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