怵悸
成語(Idiom):怵悸(chù jí)
發音(Pronunciation):chù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害怕、驚恐、心慌意亂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怵悸形容人因為害怕或驚恐而心慌意亂、不安的樣子。常用來形容遭遇突發情況、面對困難或恐懼時的心理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描繪人在恐懼、害怕、驚慌等情緒下的心理狀態。常用于文學作品、口語交流、書面表達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怵悸”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中。故事中,魯國的宣公十年,齊國的公子重耳被追殺,逃到了魯國。宣公見到重耳后,心生恐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形容自己的心情為“怵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怵悸是一個形容詞,由“怵”和“悸”兩個字組成。其中,“怵”表示害怕、驚恐的意思,“悸”表示心慌、不安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窗外的風聲,不由得怵悸起來。
2. 在黑暗的森林里,他感到一陣怵悸。
3. 考試前的緊張讓她怵悸不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害怕、驚恐、心慌意亂”等詞語進行聯想來記憶成語“怵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怵悸”相關的成語,如“心悸”、“不寒而栗”等,可以幫助擴展對這類情緒描述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看到蜘蛛我怵悸得不敢動。
2. 小學生:聽到雷聲,我感到怵悸,抱緊了媽媽。
3. 中學生:站在高樓的邊緣,我感到一陣怵悸,不敢向下看。
4. 大學生:面對考試的壓力,我心情怵悸,不知道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