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
基本解釋
◎ 三世 sān-shì
(1) [three generations]∶三代,常指祖孫三代
(2) [sansei]∶在美洲,尤指在美國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詳細解釋
(1).指祖孫三代。《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 鄭玄 注:“三世,自祖至孫。”《論語·季氏》:“陪臣唯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文選·劉琨<勸進表>》:“況臣等荷寵三世,位廁鼎司。” 李善 注:“三世,謂 邁 至 琨 也。 王隱 《晉書》曰:‘ 琨 祖 邁 ,相國參軍;父 蕃 ,太子洗馬、侍御史。’”
(2).指《春秋》 公羊 家主張的歷史演變的三個階段,即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何休 注略云:“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清 錢謙益 《玉劍尊聞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 康有為 據 公羊 家言曾提出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見《大同書》。
(3).佛家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三世之事,信而有徵。” 王利器 集解引 趙曦明 曰:“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也。”《壇經·懺悔品》:“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 清 黃宗羲 《汪魏美先生墓志銘》:“七趣三世,如旋火輪,皆熾然而生,求不生者,了不可得。” 魯迅 《華蓋集·題記》:“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
(4).指《黃帝針灸》、《神農本草》和《素女脈訣》三部古醫書。 明 宋濂 《贈醫師葛某序》:“古之醫師必通於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參閱《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孔穎達 疏。
成語(Idiom):三世(sān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代三代人,一般用來形容事物的歷史悠久或者代代相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世是一個表示時間的單位,包含了三代人的時間跨度。成語“三世”通常用來形容事物的歷史悠久或者代代相傳。它強調了某個事物或傳統的持久性和傳承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某個家族、文化、傳統或事物的歷史悠久,或者形容某個事物代代相傳的特點。例如,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家族的世代相傳的產業,或者某個傳統的歷史悠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三世”源于古代的家族觀念。古代中國人非常重視家族的延續和傳承,因此成語“三世”出現了。在古代,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家族的產業和傳統需要代代相傳,才能保持長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順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家族的產業已經傳承了三世,非常具有歷史悠久的底蘊。
2. 這個傳統活動已經在我們家族中舉辦了三世,代代相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世”與代代相傳的概念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場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家族、傳承和歷史相關的成語,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祖輩種的果樹已經傳承了三世。
2. 初中生:這個村子的傳統手藝已經流傳了三世。
3. 高中生:這所學校有著三世的悠久歷史,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4. 大學生:這個家族的企業已經發展了三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