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dǎ gōng zuō yī ㄉㄚˇ ㄍㄨㄙ ㄗㄨㄛ ㄧ打恭作揖
舊時禮節,彎身抱拳,上下擺動,表示恭敬。 明 李贄 《因記往事》:“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紅樓夢》第二七回:“ 寶玉 見他這樣,還認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間的這段公案,還打恭作揖的。”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六章:“ 萬壽余 老漢捧著旱煙袋,笑嘻嘻地走進來,合起雙手,打恭作揖。”亦作“ 打拱作揖 ”、“ 打躬作揖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阿叔道:‘好呀!老二回來了?穿的恁厚厚敦敦的棉襖!又在外邊學得恁知禮,會打躬作揖!’”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小百姓氣憤不過,抓住一兩個流氓,打他們一頓;立刻就會有人出來打拱作揖的說:‘賠罪,賠罪,對不起!’”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 大老鴰 嚇得直不起腰,打躬作揖的說。”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打恭作揖
成語(Idiom):打恭作揖 (dǎ gōng zuò yī)
發音(Pronunciation):dǎ gōng zuò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虛心、恭敬地向人行禮,以示尊重和恭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恭作揖是一種古代禮儀動作,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意。它包括兩個動作:打恭和作揖。打恭是指彎腰行禮,以示恭敬;作揖是指將雙手合十,向下放在胸前,表示恭順和虔誠。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恭敬地向他人行禮的動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恭作揖通常用于正式場合,如會議、拜訪長輩、向領導請教等。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恭敬、有禮貌地對待他人,展示出尊重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規范。在古代,人們對長輩、官員、學者等有著嚴格的尊敬之禮。打恭作揖作為一種行禮方式,是人們表達敬意和恭敬的方式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老師面前,他總是打恭作揖,非常恭敬。
2. 面對領導,我們應該打恭作揖,表示我們的尊敬和敬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打恭作揖”與向人行禮的動作形象聯想起來。想象一個人打恭行禮,同時作揖,以示恭敬和敬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禮儀和行為規范的知識,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學校,我們要向老師打恭作揖,表示我們對老師的尊敬。
2. 初中生:參加家長會時,我們要打恭作揖,向家長們表示我們的敬意。
3. 高中生:在校外實習時,我們要向導師打恭作揖,以示我們對導師的尊敬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