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罪
基本解釋
論議定罪。 漢 王充 《論衡·別通》:“法令之家,不見行事,議罪不可審。” 唐 權德輿 《世祖封不義侯議》:“且如 欒布 之哭 彭越 , 孔車 之塟 主父 ,使於 東漢 議罪,罪孰甚焉。”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咸豐季年三奸伏誅》:“俄詔下,命 恭親王 將 載垣 、 端華 、 肅順 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
議罪(yì zuì)
發音(yì z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罪行進行討論或評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議罪是由“議”和“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對罪行進行討論或評判。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對某人的罪行進行公開討論或評判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議罪這個成語可以用在正式的法庭審判場合,也可以用來形容公眾對某人犯罪行為進行討論或評判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人們對某人的行為進行公開批評或譴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帝紀》中。當時,劉邦剛剛建立了漢朝,他非常重視法律和刑罰。有一天,他聽說有人犯了重罪,于是召集了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公開討論,最終決定對該罪犯進行嚴厲的懲罰。從此以后,議罪這個成語就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議罪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議”和“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法庭上,律師們就被告的罪行進行了激烈的議罪。
2. 這個政治丑聞引發了社會上對相關人員的議罪聲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議罪這個成語與法庭審判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是一個律師,在法庭上進行議罪的辯論。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法律和刑罰相關的成語,如“公諸于世”、“明察秋毫”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遠離犯罪,不要議罪。
2. 初中生:我在班上聽到有人議罪某個同學,覺得很不公平。
3. 高中生:媒體報道了一起重大的犯罪案件,引起了社會上對罪犯的議罪聲浪。
4. 大學生:在法學課上,我們經常討論各種不同類型的罪行,并進行議罪。
5. 成年人: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經常對一些公眾人物的行為進行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