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觸石決木
發音(Pronunciation):chù shí jué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觸摸石頭就能判斷木材的好壞。比喻根據經驗、知識或一點線索就能推斷出事物的真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觸石決木源自《史記·平準書》中的一則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鄒忌想要向晉國借兵,但晉國的公子重耳對他心存疑慮,所以鄒忌故意選擇了一條路經過晉國的領地,路上經過了一座橋,橋上有一塊石頭。鄒忌故意停下來觸摸石頭,然后說:“這是好木材!”公子重耳聽后,心生疑慮,問鄒忌為什么以觸摸石頭來判斷木材的好壞,鄒忌回答:“因為好木材可以造橋。”公子重耳明白了鄒忌的意思,借兵給了他。從此,觸石決木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根據一點線索或經驗就能推斷出事物的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觸石決木常用于形容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能夠憑借一點線索或經驗推斷出事物的真相。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的智慧或能力,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決策的準確性和正確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觸石決木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中國。這個故事講述了鄒忌借兵的經歷,以及他通過觸摸石頭來判斷木材的好壞,從而獲得晉國公子重耳的借兵之機。這個故事展示了鄒忌聰明智慧的一面,也體現了他善于利用一點線索來推斷事物真相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觸石決木的結構為:動詞+名詞+動詞+名詞。觸石決木的意思是通過觸摸石頭來判斷木材的好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觸石決木,憑借一點線索就推斷出了謎案的真相。
2. 她的觸石決木的能力讓她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 這個決策的準確性和正確性正好體現了他的觸石決木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自己觸摸石頭來判斷木材的好壞,以及通過觸摸石頭來推斷事物的真相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以及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觸石決木,憑借一點線索就猜到了謎底。
2. 初中生:老師的解釋讓我觸石決木,明白了這個成語的意思。
3. 高中生:他的觸石決木能力非常強,幾乎每次都能準確地判斷出事物的真相。
4. 大學生:通過觸石決木,我成功地推斷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5. 成人:他的觸石決木能力讓他在工作中頗有建樹,經常能憑借一點線索推斷出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