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診
基本解釋
處方和診察病情。《后漢書·方術傳下·郭玉》:“ 玉 少師事 高 ,學方診六微之技,陰陽隱側之術。”
成語(Idiom):方診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zhě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醫生在診斷疾病時,根據癥狀、體征等全面分析判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診是由“方”和“診”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方”指方方面面、全面的意思,“診”指診斷、判斷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醫生在診斷疾病時,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診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醫生在診斷疾病時的嚴謹和全面性。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領域的分析和判斷工作需要全面考慮各個方面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診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這本醫學著作中,張仲景強調了醫生在診斷疾病時需要全面考慮癥狀、體征等各個方面的情況,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個理念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漢語中的成語“方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醫生在給病人診斷時需要方診,不能只憑一個癥狀就下結論。
2. 這個問題很復雜,我們需要方診,從多個角度考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方診”這個成語與醫生診斷疾病的過程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醫生在診斷病人時,需要全面考慮各個方面的情況,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醫學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了解醫學知識和醫學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要方診,不能只看病人的臉色。
2. 初中生:我們在做實驗時也要方診,不能只看一個數據就下結論。
3. 高中生:在寫作文時,我們要方診問題的各個方面,才能寫出全面的觀點。
4. 大學生:在做科研時,我們要方診各種可能的因素,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