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等身著作(děng shēn zhù zuò)
發(fā)音(Pronunciation):děng shēn zhù z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所寫的著作或所畫的畫等與原物等大等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等身著作是指所寫的著作或所畫的畫等與原物等大等長。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著作或畫作的比例與原物相同,沒有失真或縮小。它強調了創(chuàng)作作品的真實性和完美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等身著作可以用來形容具有高度還原度的著作或畫作。在藝術領域,可以用來形容畫家或雕塑家的作品與原物相比幾乎一模一樣。在文學領域,可以用來形容作家通過文字把事物描寫得非常真實、細致入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zhàn)國策·趙策一》記載了一個故事。趙國有一位名叫菅原的畫家,他善于畫人像。有一天,趙王聽說了菅原的名聲,就請他畫一幅自己的肖像畫。菅原答應了,并告訴趙王,他會畫一個等身著作,讓趙王看到自己的真實形象。不久后,菅原完成了畫作,趙王看到后非常滿意,因為畫作與自己一模一樣。從此以后,“等身著作”就成為了形容高度還原度的著作或畫作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等身著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肖像畫是由著名畫家李明繪制的,是一幅等身著作。
2. 這本小說的描寫非常生動,可以說是一部等身著作。
3. 這幅雕塑作品以其等身著作的風格而聞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等身著作”想象成一個畫家在畫一幅肖像畫時,他把畫紙放在自己身邊,然后用量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和身長,再用相同的尺寸在畫紙上畫出自己的形象,最終完成了一幅與自己一模一樣的肖像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藝術和文學相關的成語,如“畫龍點睛”、“字字珠璣”等,以豐富詞匯量,并提高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畫的教室像是等身著作,和我們真實的教室一模一樣。
2. 初中生:這本歷史書的插圖是等身著作,讓我感覺好像親眼見到了古代的人物。
3. 高中生:這位作家的小說描寫得非常細膩,可以說是一部等身著作,讀起來非常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