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
基本解釋
(1).三國 魏 征南將軍 王昶 、征東將軍 胡遵 、鎮南將軍 毋丘儉 的合稱。《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四年》:“是時,征南大將軍 王昶 、征東將軍 胡遵 、鎮南將軍 毋丘儉 等,各獻征 吳 之計。朝以三征計異,詔問尚書 傅嘏 。” 胡三省 注:“ 漢 置四征將軍,謂征東、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儉 方為鎮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
(2).朝廷三次征召。《后漢書·儒林傳上·楊倫》:“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晉書·儒林傳·劉兆》:“ 武帝 時,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唐 李頎 《送劉四赴夏縣》詩:“明年九府議功時,五辟三徵當在茲。”
英文翻譯
1.【醫】 triad
成語(Idiom):三征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的考察或者審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征的含義是對一個問題或者一個情況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考察或審查。它通常用來形容在決策、評估或者研究過程中,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或者層次來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征常常在政府決策、企業管理、學術研究等領域中使用,用來強調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它也可以用來要求個人在做決策或者評估時,不片面、不偏頗地考慮多個因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張敞傳》中,原文是“三征之遺”。故事發生在西漢時期,張敞是當時的一位重要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國家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張敞提出了“三征之遺”的觀點,即在決策和處理問題時,要全面考慮各個方面和層次的因素,以便做出更好的決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三個,而“征”表示考察、審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制定這個政策時,我們必須進行三征,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問題。
2. 這個研究報告是在對市場、技術和用戶需求進行三征后得出的結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三征”的技巧可以是將“三”字和“征”字進行聯想。可以想象三個人在進行考察或審查的過程中,需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斷。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三征”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三思而后行”、“三拳兩腳”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全面、綜合考慮問題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要進行三征,不能只寫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13-15歲):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我們需要進行三征,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
3. 高中生(16-18歲):在進行科學實驗時,我們必須進行三征,以確保實驗的結果準確和可靠。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在研究領域,進行三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全面地理解問題并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