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衣
成語(Idiom):絮衣
發音(Pronunciation):xù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棉絮填充的衣服,比喻虛有其表、內里空洞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絮衣成語源于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一番番遣人買絮衣,一番番催著裁縫。”原意是指用棉絮填充的衣服。后來,這個詞語逐漸引申為形容外表看似華麗,實際上內里空洞、無實質內容的人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虛偽、浮華、虛有其表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注重外表而缺乏實際能力或內涵的人,也可以用來描述那些空洞無物的東西或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絮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蘇軾的《赤壁賦》。該賦描繪了東漢末年,曹操率軍攻打劉備和孫權聯軍的赤壁之戰。在賦中,蘇軾描述了曹操為了鼓舞士氣,讓人購買了一大批絮衣來填充士兵的盔甲。這些絮衣看起來華麗,但實際上并沒有起到任何保護作用。因此,蘇軾用“絮衣”一詞來比喻虛有其表、內里空洞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絮”是用棉絮填充的意思,第二個字“衣”是指衣服。結構簡單,意義明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只是空洞的絮衣,沒有實際內容。
2. 這個公司的宣傳很華麗,但是產品質量卻是一副絮衣。
3. 別看他外表光鮮亮麗,其實是個絮衣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華麗的絮衣,但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這個絮衣里面是空的,沒有實質內容。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虛偽、表面現象相關的成語,如“花枝招展”、“錦上添花”等,來擴展對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笑容雖然很甜美,但我覺得他是一個絮衣之人。
2. 初中生:這個電視節目看起來很精彩,但實際上卻是一場絮衣之作。
3. 高中生:那個政治家的演講充滿了絮衣之詞,沒有實際政策建議。
4. 大學生:這個公司的廣告宣傳很吸引人,但產品質量卻是一副絮衣。
5. 成年人: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內在,不要成為一個絮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