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諸侯
基本解釋
(1).指 春秋 時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十二諸侯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記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間 周 、 吳 與十二國的紀年及大事。因 周 為天子, 吳 到 春秋 后期才興起,故 周 吳 不在十二諸侯之列。
(2).指 戰國 時 梁 、 楚 、 齊 、 趙 、 韓 、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十二國的君主。《戰國策·秦策五》:“ 梁 君伐 楚 ,勝 齊 ,制 趙 、 韓 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 高誘 注:“ 梁 君, 梁惠王 也,伐 楚 、 齊 ,勝之,制御 趙 、 韓 之兵,驅使十二諸侯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之君朝天子於 孟津 。”
(3).泛指各諸侯國。《史記·天官書》“匡衛十二星” 唐 張守節 正義:“ 太微宮垣 十星,在 翼 、 軫 地,天子之宮庭, 五帝 之坐,十二諸侯之府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十二諸侯》:“《史天官書》 太微 宮垣 有匡衡(衛)十二星,註,《正義》云‘十二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國也。舉十二州以該天下之諸侯,非謂十二國也。”
成語(Idiom):十二諸侯 (shí èr zhū hóu)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èr zhū h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春秋時期的十二個封國的諸侯。也用來形容眾多的權貴人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二諸侯是指春秋時期,周朝國家分裂成多個封國,其中有十二個國家的君主被封為諸侯。后來,這個詞語也用來形容社會上權貴人物眾多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權貴人物眾多,權力分散的情況,也可用于諷刺社會上的權貴集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二諸侯的故事起源于中國春秋時期的歷史。當時,周朝國家內部分裂成多個封國,其中有十二個國家的君主被封為諸侯。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國家分裂、權力分散的歷史背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組成的固定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行業的權貴如同十二諸侯,爭奪利益不停。
2. 這個政黨內部權力分散,像是十二諸侯一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想象十二個封國的諸侯爭奪權力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了解十二個封國的背景和各國的情況,以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春秋時期有十二個諸侯國。
2. 初中生:權貴如同十二諸侯,掌握著很多資源。
3. 高中生:歷史上的十二諸侯反映了當時國家分裂的情況。
4. 大學生:這個行業的權貴們就像是十二諸侯,爭奪著利益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