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問
基本解釋
報喪的音訊。 唐 杜牧 《祭周相公文》:“ 牧 守 吳興 ,繼奉手示,但思休退,不言疾恙,訃問忽至,慟哭問天。” 宋 李季可 《松窗百說·諸葛事》:“訃問至 蜀 ,士大夫爭欲赴哭敵庭,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成語(Idiom):訃問(fù wèn)
發音(Pronunciation):fù w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追悼死者,悼念喪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訃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用于表示對逝者的悼念和追思。在中國古代,人們通過訃問來表達對親友的哀悼和敬意。訃問通常包括前往喪家吊唁、送上花圈和禮物、向喪家表達慰問之情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訃問一詞通常用于描述在喪事期間向喪家表達慰問之情。在現代社會,人們通常會參加葬禮、送上花圈或者發去慰問短信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喪家的慰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訃問這個詞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根據《周禮·春官宗伯·凡喪禮》的記載,訃問是喪禮中的一項重要儀式。在古代,人們認為喪家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慰問,而訃問則是表達這種關心和慰問的方式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訃問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訃”是動詞,表示悼念、哀悼;“問”是動詞,表示探望、探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特地趕回老家參加親人的訃問儀式。
2. 她每年都會去祖墳前訃問祖先。
3. 在公司同事去世后,大家紛紛前往喪家訃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訃問”與“悼念親友”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前往喪家,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喪家的慰問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中國傳統喪葬禮儀和悼念文化。
2. 學習其他與喪葬相關的成語,如“哀樂不分”、“吊喪之情”等。
3. 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或歷史故事,了解訃問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去參加了一次訃問儀式,向同學的爺爺表示慰問。
2. 初中生:大家紛紛去送花圈,表達對老師的訃問之情。
3. 高中生:在葬禮上,親戚們向喪家訃問,表達對親人的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