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節
成語(Idiom):避節
發音(Pronunciation):bì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避免沖突或爭論,保持和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避節是一個意指避免沖突或爭論,保持和諧的成語。它源自《左傳·襄公十三年》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晉國的襄公在舉行盛大的宴會時,有一位貴族公子不滿宴會上的禮節,憤怒地離開了。襄公為了維護宴會的和諧氛圍,選擇了避免與公子發生沖突,從而得名避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避節常用于形容在社交場合或團體中,為了維持和諧的氛圍而避免發生沖突或爭論的行為。在工作場所、家庭聚會或友誼關系中,避節是一種智慧和成熟的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避節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左傳》,記錄了晉國襄公舉行宴會時的一段真實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避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避”表示避免,第二個字“節”表示沖突或爭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司聚餐時,盡量避免討論敏感話題,避節是維持團隊和諧的好方法。
2. 他在爭論中選擇了避節,保持了與同事的友好關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避節”與“避免沖突”、“保持和諧”等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避免沖突或爭論相關的成語,如“息事寧人”、“和而不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為了保持課堂的和諧氛圍,老師教導我們要避節。
2. 初中生(13-15歲):在同學之間避免沖突是維持友誼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學會避節。
3. 高中生(16-18歲):在班級活動中,大家都要盡量避免爭論,以維持整個班級的和諧氛圍。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避節,尊重他人的意見,保持友好關系。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工作中,避免沖突是維持團隊和諧的重要策略,我們要善于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