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
基本解釋
(1).天空。《淮南子·泰族訓》:“又況登 泰山 ,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
(2).帝王的都城。 唐 王維 《終南山》詩:“ 太乙 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明 唐順之 《請皇太子受朝疏》:“衣冠咸萃於天都,歡欣交通於萬國。”
(3).星名。屬于南方七星中的星宿。《晉書·天文志上》:“七星……一名天都,主衣裳文繡,又主急兵盜賊。”
(4). 安徽 黃山 高峰名。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疎木茸茸中,仰見羣峯盤結, 天都 獨巍然上挺……上至平岡,則 蓮花 、 云門 諸峯,爭奇競秀,若為 天都 擁衛者。” 清 王士禛 《送孫無言歸黃山》詩之三:“更問 黃山 奇絶處, 天都 瀑布勝 匡廬 。”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十·黃山》。
成語(Idiom):天都(tiān dōu)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d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心思、想法完全不在一件事情上,而是四處游蕩,無所定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天都”源自《史記·卷十·秦始皇本紀》:“始皇嘉其言,賜之天都。”其中的“天都”指的是一座宏偉的宮殿,意為宇宙之中最高的地方。成語“天都”的意思是人的心思、想法像天都一樣,四處游蕩,沒有固定方向,不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思維散漫、不專心、不集中。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思想不集中、不專注于工作或學習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天都”的故事起源于秦始皇。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賞賜一位名叫李斯的大臣一個宏偉的宮殿,名為“天都”。李斯得到這個宮殿后,心思四處游蕩,無所定向,不再專心于政務,因此被人們形容為“天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天”表示宇宙之中最高的地方,第二個字“都”表示人的心思、想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上課時總是天都,一點也聽不進去。
2. 老板講話的時候,大家都是天都,完全沒有注意力。
3. 他工作時總是天都,一心三用,效率很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天都”想象成一個宏偉的宮殿,然后將宮殿中的心思、想法四處游蕩的場景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思維散漫、不專心相關的成語,例如“心不在焉”、“心猿意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上課的時候總是天都,老師說什么我都聽不進去。
2. 初中生:我寫作業的時候總是天都,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很難集中注意力。
3. 高中生:考試前我總是天都,復習的時候思維跳躍,很難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