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吐肝露膽 (tǔ gān lù dǎn)
發音(Pronunciation):tǔ gān lù d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坦誠、毫不保留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想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吐肝露膽源自《左傳·僖公十三年》,原意是指在祭祀時將豬的肚子切開,將其中的內臟取出,再將心臟和膽汁放在祭壇上,以表達對神靈的誠心和虔誠。后來,這個成語引申為人們坦率、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毫不保留地吐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加掩飾或保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史書之一,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左傳·僖公十三年》中的故事,講述了吳國公子光和晉國公子重耳在一次祭祀中的事情。公子光將豬的肚子切開,將心臟和膽汁放在祭壇上,表達了自己的誠心。這個故事后來被引申為形容人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朋友吐肝露膽,毫不保留地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和痛苦。
2. 在這個小組討論中,大家都吐肝露膽,互相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想象一個人將自己的肚子切開,將內臟取出,再將心臟和膽汁放在祭壇上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坦誠相待”、“直言不諱”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朋友在游戲中吐肝露膽,互相分享了自己的游戲心得。
2. 初中生:在班級討論中,同學們吐肝露膽,暢所欲言地表達了對學校活動的建議和意見。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我們吐肝露膽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努力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