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一
基本解釋
不詳細說。舊時書信結尾常用語。 晉 王羲之 《問慰諸帖》上:“足下知消息,今故遣問,使至具示之,力書不一一, 王羲之 白。” 宋 車若水 《腳氣集》卷上:“ 王右軍 帖多於后結寫不具,猶言不備也,有時寫不備。其不具草書似不一一。 蔡君謨 帖并寫不一一,亦不失理。”
成語(Idiom):不一一
發音(Pronunciation):bù yī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一個一個地,不逐個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一一是一個表示不一個一個地、不逐個地的成語。它強調不逐個列舉或處理事物,而是整體地看待或處理。這個成語常用來表示事物數量眾多或繁瑣,無法一一列舉或處理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一一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特別是在描述事物繁多、處理繁瑣的情況時。比如,在工作中,當一件事情需要處理大量細節或涉及很多方面時,可以使用不一一來表示不逐個處理,而是整體考慮;在日常生活中,當朋友問你要不要一一列舉你的興趣愛好時,你可以用不一一來表示不逐個列舉,而是一起說出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一一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孟子·公孫丑上》。故事中,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君子之道,豈特七十者所能知也?少而不學,老而無識,是謂君子之道乎?”孟子回答說:“君子之道,一而已矣。孔子學《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孔子學《易》六十四卦,授之以政,不達;使孔子學禮樂,授之以政,不達。庶幾,及其至也,天下之至道也。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易》,無以言;學禮樂,而不達于政,亦無以言。’是故君子不學不識,亦無以言。”這段故事表達了孟子的觀點,即君子之道并不在于學習過多的知識,而在于掌握一種至道。后來,人們將孟子的回答“一而已矣”演變為成語“不一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相同的“一”字組成,中間加上“不”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養了很多寵物,貓狗都不一一數了。
2. 這些問題太多了,沒時間一一回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一”理解為一個一個的意思,再加上“不”的否定,來記憶不一一這個成語的含義。也可以通過與繁瑣、數量眾多的事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數量和繁瑣有關的成語,如“一絲不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養了好多魚,不一一數太麻煩了。
2. 初中生:這些問題太多了,老師沒法一一回答。
3. 高中生:我收到了很多生日禮物,感謝大家,不一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