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繶
基本解釋
赤色的絲帶。 南朝 梁 任昉 《王貴嬪哀策文》:“青絇丹繶,辰衣素紗,肅雍婦職,僉曰俞佳。”
成語(Idiom):丹繶(dān yǐn)
發(fā)音(Pronunciation):dān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字、圖案等紅得鮮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丹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丹”指的是紅色,“繶”是指織物上的花紋。丹繶用來形容文字、圖案等紅得鮮艷,充滿活力的樣子。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色彩鮮明、充滿生機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丹繶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色彩鮮艷的花朵、繪畫作品、服飾等。也可以用來形容文字的紅色印刷或鮮明的字跡。在寫作或口語中,使用丹繶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動形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丹繶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更上一層樓”一句描繪了樓層逐漸升高,色彩逐漸鮮艷的景象,如同丹繶般紅得鮮艷。后來,丹繶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成語,用來形容色彩鮮艷、充滿生機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丹繶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丹”和名詞“繶”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畫的色彩丹繶奪目,令人賞心悅目。
2. 她穿著一襲丹繶的禮服,顯得格外美麗動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丹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幅色彩鮮艷的畫作或一件紅色的織物,來幫助記憶丹繶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顏色的象征意義,以及其他與色彩相關的成語,如“綠草如茵”、“白紙黑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春天里,花朵丹繶,爭相開放。
初中生:他的字跡丹繶,書寫工整。
高中生:這幅畫的色彩丹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