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逆
基本解釋
(1).相反。《史記·晉世家》:“今適庶名反逆,此后 晉 其能毋亂乎?”
(2).叛逆;謀反。《漢書·晁錯傳》:“ 吳王 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明史·寧獻王權傳》:“弟 弋陽王 奠壏 訐其反逆,巡撫 韓雍 以聞。” 郭沫若 《我的童年》二:“這大約是我的一生成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
(3). 北齊 刑律有重罪十條,首為反逆,不在八議論贖之列。 隋 唐 律承 北齊 制,置十惡之條,改稱謀反。參閱《隋書·刑法志》。亦指謀反犯。《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反逆既異餘犯,雖欲矜恕,如何可得?”
(4).顛簸。 宋 蘇軾 《問養生》:“遇大風焉,舟中之人,如附於桔橰,而與之上下,如蹈車輪而行,反逆眩亂不可止;而吾飲食起居如他日。”
英文翻譯
1.regurgitation
成語(Idiom):反逆不道(fǎn niè bù dào)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niè bù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為違背道義、違背常理,背離正確的道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逆不道是由“反逆”和“不道”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反逆”指違背、背叛;“不道”指不合乎道義、道路。整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語違背了道義,背離了正確的道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論違背了常理,背離了正確的道路。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背離道義的行為或言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故事中,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因為傲慢自大,不聽謀士的勸告,最終失敗。這個故事通過項羽的反逆行為告誡人們,不要違背道義、背離正確的道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逆不道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動詞和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反逆不道,完全背離了我們的價值觀。
2. 這個學生的言辭反逆不道,老師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條道路上,他的行為和言論違背了道義,背離了正確的道路,因此被人們指責為反逆不道。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道德、價值觀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如“忠孝兩全”、“以德報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行為反逆不道,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14歲):他總是違背規定,反逆不道。
3. 高中生(17歲):他的言論背離了我們的價值觀,真是反逆不道。
4. 大學生(20歲):他的行為違背了社會道德,完全是反逆不道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