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
基本解釋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 上黨關 、 壺口關 、 石陘關 。約在今之 山西 東南部。《后漢書·馮衍傳上》:“夫 上黨 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彊敵?” 李賢 注:“三關,謂 上黨關 、 壺口關 、 石陘關 。”(2) 陽平關 (今 陜西 沔縣 西)、 江關 (今 四川 奉節 東)、 白水關 (今 四川 舊 昭化 西北)。《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三關電掃, 劉禪 入臣。” 李善 注:“蜀有 陽平 、 江關 、 白水關 。”(3) 平靖關 、 武勝關 、 黃峴關 。在今 河南 信陽 南。《南齊書·州郡志下》:“ 泰始 中,立州於 義陽郡 。有三關之隘。”(4) 溢津關 、 瓦橋關 、 淤口關 。在今 河北 雄縣 、 霸縣 一帶。《新五代史·周世宗紀》“﹝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關 ,以為 霸州 。癸卯,取 瓦橋關 ,以為 雄州 ” 宋 徐無黨 注:“ 世宗 下三關, 瓦橋 、 益津 以建州及見, 淤口關 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 明 代以 雁門 、 寧武 、 偏頭 為外三關,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 、 紫荊 、 倒馬 為內三關,在今 河北 曲陽 之北。《明史·翟鵬傳》:“增游兵三支,分駐 雁門 、 寧武 、 偏頭 ……又於 宣 、 大 三關間,各設勁兵。”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三關者, 雁武 、 寧武 、 偏頭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 馮桂芬 《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 曲陽 在 居庸 、 紫荊 、 倒馬 內三關之南,距 倒馬 百二十里。”
(2).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黃庭內景經·三關》:“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 梁丘子 注:“據下文,口、手、足為三關。又 元陽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
(3).特指下丹田。《黃庭內景經·脾長》:“閉塞三關握固停。” 梁丘子 注:“臍下三寸為元關,亦曰三關,言固精護氣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農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詞》:“正身心於九室,撿神氣於三關。”《西游記》第四一回:“須臾間,氣透三關,轉明堂,衝開孔竅,叫了一聲:‘師父啊!’”
(4).中醫學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即風關、氣關、命關。《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四診總括》:“四診總括:惟憑面色識因病,再向三關診熱寒。”注:“三關者,手虎口處風、氣、命三關也。”
成語(Idiom):三關(sān guā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關卡或難關,也可指三個重要的考驗或挑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關成語源于古代兵法中的“三關防守”,指的是戰爭中的三個重要關卡。引申為面臨困難或挑戰時需要通過的三個重要考驗。三關也可以指三個重要的難題或障礙。在現代社會中,三關常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各個方面面臨的困難或挑戰,需要克服并取得成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關常用于描述人們面臨的困難、挑戰或考驗,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學習、生活等。當別人向你傾訴困難時,你可以使用三關來表示你理解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并鼓勵他們堅持下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關最早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二年》:“吾三關而不克,無可奈何。”意為“我經歷了三個關卡,卻未能成功,感到無可奈何。”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關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職業生涯中經歷了三關,但最終取得了成功。
2. 這個項目面臨著三個重要的難題,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克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關與“三個關卡”或“三個難題”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含義。也可以通過與類似的成語進行比較,如“一關、二關、四關”,來記憶其特定的序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三關”相關的成語,如“三關五絕”、“三關五難”等,進一步拓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數學競賽中遇到了三關,但我努力學習,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2. 初中生:參加運動會是我面臨的三個重要考驗,我要克服害羞和緊張的情緒,全力以赴。
3. 高中生:高考是我人生中的三關之一,我將努力學習,爭取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