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庖
基本解釋
◎ 代庖 dàipáo
(1) [do in sb.'s place] 代廚師下廚
庖入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2) 比喻代做他人分內的事
近義詞
代勞、代理、代辦、代替、庖代
詳細解釋
(1).代為烹飪。 清 黃景仁 《詠懷》詩之八:“白鹽與赤米,晚食遺嘉肴。翩翩者誰子?乃欲呼代庖。”
(2).代替廚人。后多用以比喻代人行事或代理他人職務。《淮南子·主術訓》:“不正本而反自然,則人主逾勞,人臣逾逸,是猶代庖宰剝牲而為大匠斲也。” 唐 元稹 《江邊四十韻》:“曲突翻成沼,行廊卻代庖。”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君所欲託諸人者,請自任之;所欲自任者,愿得而代庖焉。”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未幾, 江都 幕客 章馭庵 先生欲回 浙江 葬親,倩余代庖三月,得備御寒之具。” 魯迅 《華蓋集續編的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到最末的一章, 伏園 倘在,也許會壓下,而要求放 阿Q 多活幾星期的罷。但是‘會逢其適’,他回去了,代庖的是 何作霖 君,于 阿Q 素無愛憎,我便將‘大團圓’送去,他便登出來。”
(3).指越權包辦。 蔣光慈 《田野的風》三十:“我自己的婚事,自有我自己的主張,要我的叔父代庖干什么呢?”參見“ 越俎代庖 ”。
成語(Idiom):代庖
發音(Pronunciation):dài p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代替別人做事情,承擔責任或義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代庖是由“代”和“庖”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代”表示代替,承擔別人的責任或義務;“庖”指的是廚房,代表著繁重的勞動。這個成語比喻代替別人做事情,替別人承擔責任或義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為別人承擔責任或代替別人完成工作的情況。可以用在工作場合、學校、家庭等各種環境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庖人(廚師)因為病不能工作,于是他的兒子代替他在宮廷里做飯。庖人的兒子非常勤奮,工作認真負責,做出的飯菜一直受到皇帝和宮廷的贊賞。后來,這個故事就成為了成語“代庖”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代”和名詞“庖”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代庖公司的老板處理了這個疑難問題。
2. 她代庖父母照顧年邁的祖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代庖”與“代替廚師”的意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穿著廚師的衣服,站在廚房里為別人做飯,代替廚師的形象能夠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代人受過”、“代人作嫁”等。同時,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和典故,拓寬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幫媽媽代庖,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2. 初中生:他因為生病,我代庖他的家務,幫他收拾房間。
3. 高中生: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中,我們代庖了社區的清潔工作,為社區做出了貢獻。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會的成員,我代庖了組織一次校園活動的責任,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