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丁
基本解釋
道教認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為陰神,為天帝所役使;道士則可用符箓召請,以供驅使。《后漢書·梁節王暢傳》:“從官 卞忌 自言能使六丁。” 李賢 注:“六丁,謂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則丁卯為神,甲寅旬中,則丁巳為神之類也。役使之法,先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遠方物及知吉兇也。”參閱《無上九霄雷霆玉經》、《靈寶六丁秘法》。 唐 陳陶 《步虛引》:“赤城門閉六丁直,曉日已燒東海色。” 宋 陸游 《夜寒燃火有感》詩:“笑談縛三彭,指顧役六丁。” 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一折:“這八卦陣縱橫不窮,管七國江山著君王獨自統。便有六丁神,我敢也驅下天宮。”《西游記》第十五回:“ 行者 道:‘既如此,不當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將與值日功曹和眾揭諦保守著我師父。等 老孫 尋那澗中的孽龍,教他還我馬來。’”
成語(Idiom):六丁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d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掌握好,沒有修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丁是指人的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六根沒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和修養,沒有達到高尚的品德和修養的境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不端,沒有修養,缺乏教養和素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來批評那些不守規矩、不懂禮貌、不尊重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丁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學者。相傳有一位名叫孔丘的學者,他對自己的修養和教育非常重視,特別注重六根的修養。他認為一個人只有掌握好自己的六根,才能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因此,他經常告誡自己和他的學生要注重六根的修養,不要成為六丁之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丁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詞序和語法規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都很粗魯,真是個六丁之人。
2. 這個人沒有修養,完全是個六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六丁”與“修養”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六丁表示一個人的六根,而修養表示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記憶時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修養的人被六根控制著,從而形成了“六丁”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修養和素質的相關知識,了解如何培養自己的修養和素質,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很不好,就像一個六丁一樣。
2. 初中生:我不喜歡和那個人交朋友,他是個六丁。
3. 高中生:她的行為舉止很不得體,完全是個六丁之人。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注重自己的修養,不要成為六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