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靈
基本解釋
(1).人和神。《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詩》:“民靈騫都野,鱗翰聳淵丘。” 李周翰 注:“民靈,人神也。”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況稱兵 江 漢 之上,圖釁廟闕之下,惡熾罪盈,民靈所絶。”
(2).人民,民眾。 宋 范仲淹 《新定感興》詩之三:“風物皆堪喜,民靈獨可哀,稀逢賢太守,多是謫官來。” 宋 沉遘 《賀冬表》詩之二:“天瑞來格,民靈樂胥。”
成語(Idiom):民靈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l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具有活力和創造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靈一詞由“民”和“靈”組成。“民”指人民,代表了廣大群眾;“靈”表示精神和思想。民靈的含義是指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具有活力和創造力。這個成語強調人民群眾的智慧和能動性,表達了人民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靈一詞常用于贊美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可以用于描述社會群體的集體智慧和創新能力,也可以用于表達人民群眾在困境中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靈一詞最早出現在《宋史·曾公亮傳》中。曾公亮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官員,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提倡改革,重視民生,注重教育。他曾說過:“民靈者,國之根本也。”這句話強調了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后來,這句話逐漸演變成成語“民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其中,“民”為主語,“靈”為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的民靈,推動社會創新和進步。
2. 這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民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民心靈動”。將“民靈”與“民心靈動”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民、智慧、創造力相關的成語,如“民智”、“民生”、“眾志成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級里的每個同學都很有民靈,每次做活動都能提出很多好的想法。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課上老師講到曾公亮的故事,我深受啟發,覺得人民的民靈真的很重要。
3. 高中生(16-18歲):民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里,我們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培養自己的民靈,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