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矯國革俗
發音(Pronunciation):jiǎo guó gé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改變國家的制度和習俗,使之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矯國革俗是由“矯”、“國”、“革”和“俗”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矯”表示改正、糾正,“國”表示國家,“革”表示變革、“革新”,“俗”表示習俗、風俗。整個成語的含義是指改變國家的制度和習俗,使之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種改革措施,旨在改變陳舊的制度和習俗,使之與時俱進。可以用于描述社會進步、法律改革、道德提升等方面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趙充國傳》中有一則故事,趙充國被任命為北地太守后,他積極改革,矯正國家的制度和習俗,使之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后來,這個故事被形容為“矯國革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矯國革俗的結構是“矯”+“國”+“革”+“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新任校長決定矯國革俗,推行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
2. 這個國家正努力矯國革俗,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拆分成四個字,分別記憶其含義,然后通過類似故事的例子來幫助記憶。例如,想象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在糾正國家的制度和習俗,使之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從而實現國家的進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改革、進步相關的成語,如“改弦更張”、“刮目相看”等,以擴展對相關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矯國革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初中生:政府正在矯國革俗,加強環境保護意識。
3. 高中生: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改革,為矯國革俗貢獻自己的力量。
4. 大學生:矯國革俗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家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