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絫
成語(Idiom):負絫(fù zhēn)
發音(Pronunciation):fù z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為言語不正直,背信棄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負絫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背負著綾羅帛”,綾羅帛是古代貴族的服飾,代表著貴族的尊貴和榮耀。負絫在成語中的意思是指一個人違背正直的原則,背叛信任,不守諾言,背離道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負絫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直,背信棄義。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守信用,不講道義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負絫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莊子·齊物論》:“負絫乎窈室,宴魚乎堂上。”這句話形容了一個人的行為言語不正直,背信棄義。后來,人們將這句話中的“負絫”作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背信棄義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負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答應幫我做事,結果卻一再推脫,真是負絫之人。
2. 這個商人一直以來都以誠信為本,從不負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背負著綾羅帛,卻背離了正直的原則,這樣就能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背信棄義”、“言而無信”等,來擴展對于背信棄義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答應和我一起玩,可是他一直不來,他真是個負絫的人。
2. 初中生:他明明答應會幫我做作業,結果卻一直推脫,真是負絫之人。
3. 高中生:這個政客之前一直承諾要為民眾做好事,結果卻背離了初衷,真是個負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