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大夫
基本解釋
(1).古代國君對大夫、士或臣下的美稱。《國語·越語上》:“大夫 種 進對曰:‘……今君王既棲於 會稽 之上,然后乃求謀,無乃后乎?’ 句踐 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晏子春秋·問下十二》:“ 晏子 使 魯 ,見 昭公 。 昭公 説曰:‘天下以子大夫語寡人者眾矣,今得見而羨乎所聞,請私而無為罪,寡人聞大國之君,蓋回曲之君也,曷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 漢武帝 《賢良詔》:“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覩聞也。”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子大夫選名昇學,利用賓王。” 宋 曾鞏 《策問三》:“知古今,明治亂,子大夫之職也。”
(2).用作一般官員之間的敬稱。 漢 東方朔 《答客難》:“今子大夫脩先王之術,慕圣人之義……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邪?”
成語(Idiom):子大夫(zǐ dà fū)
發音(Pronunciation):zǐ dà f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年紀雖小但才能出眾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子大夫由“子”和“大夫”兩個詞組成。在古代,大夫是指官職高的人,而子則表示年紀較小。子大夫這個成語形容年紀雖小,但才能出眾,具有非凡的才華和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年幼卻具有很高才智的人,可以用于表揚學生、兒童或其他擁有出眾才能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子大夫最早出現在《論語》中的一段對話中。孔子曾經說:“子曰:‘其身正,不仁則不行。’”(《論語·衛靈公》)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自身修養良好,就能夠正確地行事。而在后來的解釋中,有人將這句話理解為“年輕人如果有才能,即使年紀小也能夠出類拔萃。”從而衍生出了成語“子大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子”表示年紀較小的人,謂語“大夫”表示具有出眾才能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盡管他只是一個小學生,但他的才華讓人驚訝,真是個子大夫。
2. 這個年輕的科學家在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譽為子大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子大夫”與“年紀小但才能出眾”的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成語的用法和故事,可以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和故事集。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雖然才上小學,但他的畫畫技術真是子大夫啊!
2. 初中生:雖然她只是初中生,但她的演講能力真是讓人驚嘆,真是個子大夫。
3. 高中生:盡管他還是個高中生,但他的數學水平已經達到了大學生的程度,真是個子大夫。
4. 大學生:雖然他還在讀大學,但他已經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真是個子大夫。
5. 成年人:他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公司的高級經理,真是個子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