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舉
基本解釋
(1).猶龍翔。《淮南子·天文訓》:“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云屬。”
(2).喻王業(yè)興起。《宋書·恩倖傳·徐爰》:“伏惟皇 宋 承金行之澆季,鐘經(jīng)綸之屯極,擁玄光以鳳翔,秉神符而龍舉,劋定鯨鯢,天人佇屬。”
(3).謂羽化而登仙。
(4).猶言龍蟠鳳翥。形容筆勢。《梁書·蕭琛傳》:“其書多有異今者,而紙墨亦古,文字多如龍舉之例,非隸非篆, 琛 甚秘之。”參閱《晉書·王羲之傳論》。
成語(Idiom):龍舉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óng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大力提拔、重用某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龍舉”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故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將領,他曾經(jīng)說過:“吾欲破釜沉舟,東舉齊、楚以為唇亡齒寒。”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要決心破釜沉舟,東進攻打齊國和楚國,因為齊國和楚國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后來,人們將“東舉齊、楚”中的“舉”理解為提拔、重用,形成了成語“龍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某人受到重用、得到提拔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領導提拔下屬、公司重用員工或者學校選拔優(yōu)秀學生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龍舉”的故事起源于中國歷史上的項羽。項羽是楚漢戰(zhàn)爭時期的一位重要將領,他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勇猛的戰(zhàn)斗精神,因此被劉邦提拔為大將軍。他的一句話“吾欲破釜沉舟,東舉齊、楚以為唇亡齒寒”成為了后來成語“龍舉”的來源。
成語結(jié)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龍舉”的結(jié)構為“名詞+動詞”,其中“龍”表示被提拔或重用的人,而“舉”表示提拔或重用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看到他的工作成績后,決定龍舉他為項目的負責人。
2.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因為在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被學術界龍舉為新一代的科學領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成語“龍舉”。可以想象一條龍被舉起來,表示某人被提拔或重用。可以通過繪制圖畫或者制作卡片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成語“龍舉”相關的成語,如“鸞鳳龍馭”、“龍騰虎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看到他的畫畫才華后,決定龍舉他為班級的美術代表。
2. 初中生:因為他在數(shù)學競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被學校龍舉為數(shù)學奧賽的代表選手。
3. 高中生:他在學校的社團活動中展現(xiàn)出了出色的組織能力,被社團指導老師龍舉為社團的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