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怒
基本解釋
招致怨怒。《舊唐書·武宗紀論》:“一朝隳殘金狄,燔棄胡書,結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鄙夫之口。”
成語(Idiom):犯怒 (fàn nù)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n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生氣,發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怒是指人因為某種原因而生氣發怒。它是由“犯”和“怒”兩個詞組成的,表示一個人在某個情況下,因為受到了冒犯、憤怒或激怒而表現出憤怒的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犯怒常用于描述人們因為某種事件或行為而感到憤怒、生氣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形容個人或群體在面對不公正、冒犯、挑釁等情況時的憤怒反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怒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魏公子與韓昌黎的故事。當時魏公子擔任官職,韓昌黎因為魏公子的官位高于自己,心生嫉妒,便故意挑釁魏公子,試圖激怒他。結果魏公子雖然被激怒,但他成功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沒有真正犯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保持冷靜,不要輕易被他人的挑釁激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怒是由動詞“犯”和名詞“怒”組成的。其中,“犯”表示觸犯、冒犯的意思,“怒”表示憤怒、生氣的情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老板的批評惹得犯怒了。
2. 不要對待他人的冷漠,否則他們可能犯怒。
3. 當她聽到那個消息時,她犯怒了,開始大聲抱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犯怒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被冒犯、挑釁時憤怒地站起來,表現出犯怒的樣子。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發音和含義聯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犯怒有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怒火中燒”等。這些成語都與憤怒、生氣的情緒有關,通過學習它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犯怒了,因為同學拿走了我的鉛筆盒。
2. 初中生:老師的批評讓我犯怒了,但我還是努力改正錯誤。
3. 高中生:他對我的冷漠讓我犯怒了,我決定和他斷交。
4. 大學生:面對社會的不公正,我犯怒了,決定加入志愿組織,為弱勢群體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