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貉小貉
基本解釋
貉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相傳其實行二十稅一的稅制。儒家以為 堯 舜 之道為十稅一,少于十稅一為行 貉 之道。十四五稅一為大 貉 ,十二三稅一為小 貉 。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徐彥 疏。《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 堯 舜 之道者,大 貉 小 貉 也;欲重之於 堯 舜 之道者,大 桀 小 桀 也。”亦作“ 大貊小貊 ”。《尚書大傳》卷四:“古者十稅一。多于十稅一,謂之大 桀 小 桀 ;少于十稅一,謂之大 貊 小 貊 。”
成語(Idiom):大貉小貉
發音(Pronunciation):dà mò xiǎo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長子不如幼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貉小貉是一個用來比喻長子不如幼子的成語。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長子通常被認為是家庭的繼承人,有更高的地位和責任。然而,這個成語強調了長子并不一定比幼子更出色或更有才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在家庭或團隊中,長輩或年長的成員并不一定比年幼的成員更出色。它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不要過度依賴傳統觀念,要客觀看待每個人的能力和才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據說有一對兄弟,長子是一個聰明才華出眾的人,而幼子則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人。然而,當父親要選繼承人時,他選擇了幼子而不是長子。長子感到非常不滿,于是他向父親抱怨說:“我比幼子聰明、能干,為什么不選我?”父親回答說:“大貉小貉,不一定能干得更好。”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才華和能力并不取決于年齡或地位,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評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貉小貉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大”和“貉”,再加上重復的“小貉”表示強調。其中,“大”表示長子或長輩,“貉”表示幼子或年幼的成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父母對長子期望很高,但他并不出眾,這就是大貉小貉的道理。
2. 這個團隊的年輕成員比老成員更有才華,真是大貉小貉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大貉小貉”這個成語與長子和幼子的形象聯系起來記憶。想象一個大貉(長子)和一個小貉(幼子)站在一起,然后想象他們的能力和才華不一定與他們的年齡相匹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成語,了解它們的故事和含義。一些常見的成語包括“井底之蛙”、“畫蛇添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弟弟雖然比我小,但他的畫畫技術比我好,真是大貉小貉。
2. 初中生:在籃球隊中,年輕的隊員比老隊員更有潛力,這就是大貉小貉的表現。
3. 高中生:雖然他是家里的長子,但他的學習成績并不比妹妹好,真是大貉小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