臲靰
成語(Idiom):臲靰(ní wú)
發音(Pronunciation):ní w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脾氣暴躁,容易發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臲靰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臲(ní)意為暴躁,靰(wú)意為發怒。臲靰形容一個人的脾氣暴躁,容易發怒,情緒不穩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臲靰常用于形容個人的脾氣暴躁,容易發怒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挫折或困難時容易情緒失控,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臲靰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但它常常被用來形容人的脾氣暴躁,容易發怒的特點。這個成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成為了一個常用的形容詞性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臲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形容詞性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脾氣臲靰,稍有不順就容易發怒。
2. 這個孩子臲靰得讓人無法接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臲靰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其與“暴躁發怒”這個意思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人脾氣暴躁地發怒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臲靰這個成語的使用場景,可以進一步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因脾氣暴躁而影響自己和他人的關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脾氣臲靰,經常因為小事發脾氣。
2. 中學生(13-18歲):他的脾氣臲靰,導致他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緊張。
3. 大學生(19-22歲):她的脾氣臲靰,經常因為學習壓力大而發怒。
4. 成年人(23歲以上):他的脾氣臲靰,讓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很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