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遽
基本解釋
(1).傳車驛馬。亦指乘傳車驛馬的使者。《周禮·秋官·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媺惡而無禮者。” 鄭玄 注:“傳遽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也。”《左傳·哀公二十一年》:“君辱舉玉趾,以在寡君之軍,羣臣將傳遽以告寡君。”《詩·大雅·江漢》“告成于王” 漢 鄭玄 箋:“克勝則使傳遽告成于王。”
(2).猶言供役使,奔走。《禮記·玉藻》:“凡自稱……士曰傳遽之臣。” 孔穎達 疏:“士位卑,給車馬役使,故稱傳遽。” 清 錢謙益 《太仆寺少卿陳大綬授中憲大夫制》:“奉公砥節,謝苞苴竿牘之私;守己俟時,絶傳遽拜除之竇。” 清 錢謙益 《河南歸德府高鏘授中憲大夫制》:“郡守多傳遽厥職,希望拜除,朕深患之。”
成語(Idiom):傳遽
發音(Pronunciation):chuán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傳遞消息迅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傳遽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傳”和“遽”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傳”意為傳遞、傳播,表示消息的傳遞;“遽”意為迅速、急速,表示傳遞消息的速度很快。因此,傳遽的基本含義是指傳遞消息迅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傳遽常用于形容消息傳遞的速度快,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用來形容信息傳媒的快速傳播,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傳遞消息的迅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傳遽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當時,項羽在戰斗中被敵人包圍,情況危急。他派人傳遞消息給劉邦請求援助。劉邦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人帶著援軍趕往救援。由于劉邦的消息傳遞得非常迅速,最終成功解救了項羽。這個故事成為了傳遽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傳遽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消息傳遽,大家都迅速做好準備。
2.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遽是非常重要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傳遽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緊急情況下,傳遞消息的速度非常快,就像飛快地傳遞一把火一樣,讓整個場景都被消息的迅速傳遞所籠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傳遞、傳播相關的成語,例如傳情達意、傳宗接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有個傳遽的小朋友,總是把好玩的事情告訴我們。
2. 初中生:現在的社交媒體讓消息傳遽,大家都能及時了解到最新的動態。
3. 高中生:我覺得新聞媒體應該更加注重傳遞準確的信息,而不是追求消息的傳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