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
基本解釋
(1).指雕板刻印。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附錄:“余因反覆沉思其致誤之由,殊不可得,嗣取鈔刻各本,刻意推研,乃知 盧氏 所得 葉石君 本,據以入木。”
(2).入棺。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異》:“ 荊州 天崇寺 僧 智燈 常持《金剛經》, 貞元 中,遇疾死,弟子啟手足猶熱,不即入木,經七日卻活。” 明 李贄 《豫約》:“一毫不謹,失其歡心,則禍患立至,其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管束得更苦矣。”參見“ 入殮 ”。
(3).喻書法筆力勁健。 唐 白居易 《雞距筆賦》:“故不得兔毫無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 唐 沉傳師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游道林岳麓寺題示》詩:“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軒。”參見“ 入木三分 ”。
成語(Idiom):入木
發音(Pronunciation):rù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筆墨的描寫力極深,能夠深入人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木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筆墨寫字的描寫力非常深入,能夠深入到木材的內部。它比喻文章、書法或繪畫作品的描寫力非常深刻,能夠深入人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入木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夸贊文學作品、書法或繪畫作品的描寫力非常深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才華和技藝非常高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入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秦始皇對書法的追求和要求。相傳秦始皇曾向書法家楊士奇征集書法作品,他要求參賽的書法家們的作品要“入木三分”,即描寫力要深入到紙張的三分之一,以展現出深厚的功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入:深入;木:木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畫的描繪技法真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2. 他的文章筆力雄渾,入木有聲,令人讀后難以忘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把鋒利的筆刀深入到木頭中,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書法、繪畫相關的成語,如“筆走龍蛇”、“墨守成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畫真的很好看,畫的花花草草都入木了。
2. 初中生:這本小說的描寫非常生動,作者的筆力入木三分。
3. 高中生:他的書法水平很高,每個字都能入木有聲,令人贊嘆不已。
4. 大學生:這篇論文的論述非常深入,入木的思考讓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