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循
成語(Idiom):逡循(qūn xún)
發音(Pronunciation):qūn x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逡循是指行走時遲疑不前,徘徊不定的樣子。形容人在做決策或行動時猶豫不決,沒有明確的方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逡循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抉擇時猶豫不決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行動上的遲疑不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逡循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故事中,齊國大夫陳恒前往楚國,途中遇到了一只大蛇。陳恒因為害怕而遲疑不前,后來被人戲稱為"逡循陳恒"。從此,逡循成為了一個形容猶豫不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逡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逡"是動詞,表示行走時遲疑不前;"循"是動詞,表示徘徊不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做決策時總是逡循不前,導致錯失了很多機會。
2. 面對重要的考試,他逡循了好幾天才開始復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逡循"與迷路的情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迷路時遲疑不前,徘徊不定的樣子,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逡循相關的成語,如"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等,來增加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學時總是逡循在路上,經常遲到。
2. 初中生:面對選擇考哪個學校,他逡循了很久才做出決定。
3. 高中生:考慮去哪個城市讀大學,他逡循了好幾個月。
4. 大學生:面對就業選擇,他逡循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合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