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虜
成語(Idiom):羈虜
發音(Pronunciation):jī l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束縛、限制,無法自由行動或自主決策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羈虜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意為用繩子拴住牲口,使其無法自由行動。后來引申為人被束縛、限制的狀態。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在某種權力或環境的控制下,失去了自由,無法自主決策和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種權力、環境或情感的束縛下,無法自由發展和行動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個人、社會或國家在某種限制下的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羈虜一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比喻人被束縛的狀態。故事中,有個人養了一只鳥,用繩子拴住它的腿,不讓它自由飛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也有時會像這只鳥一樣,被各種束縛所限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羈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羈”意為用繩子拴住,第二個字“虜”意為被控制、束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已經羈虜了十年,渴望有一天能夠自由發展。
2. 這個國家由于外部壓力而一直處于羈虜的狀態,無法自由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被繩子拴住的人,無法自由行動,就像是成為了羈虜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羈虜相關的成語,如“自由自在”、“束縛”等,以加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在家里被父母嚴格管教,感覺自己像個羈虜。
2. 初中生:學生們在學校里要遵守各種規定,有時感覺自己像是被羈虜的。
3. 高中生:高考的壓力讓很多學生感到羈虜,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
4. 大學生:大學生在學習和就業的壓力下,有時感到自己像是被羈虜的,無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