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
基本解釋
書名。宋元之際馬端臨著。三百四十八卷。記載上古到南宋寧宗時歷代典章制度沿革。體例仿杜佑《通典》,但分類更細,計有田賦、錢幣、戶口等二十四門。
成語(Idiom):文獻通考(wén xiàn tōng kǎo)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xiàn tōng k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廣泛涉獵各種文獻,全面考察研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廣泛涉獵各種文獻,全面考察研究。形容人博學多才,具備全面的知識和研究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學術研究、文化研究、歷史研究等領域中,形容對各種文獻進行全面研究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律歷志》:“夫秦始皇時,坐制六國史,所以為焚書坑儒者也。世稱之曰文獻,以非其實。后儒者益衰,學者愈失,獨有杜預者,能通考古文獻,因以別真偽,故謂之文獻通考。”這里的“文獻通考”是指杜預能夠全面考察古代文獻,辨別真偽。后來,人們將“文獻通考”用來形容全面研究各種文獻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學術界有很高的聲譽,因為他擅長文獻通考。
2. 這本書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真正的文獻通考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獻通考”拆分為“文獻”、“通”和“考”,并形成關聯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本厚厚的古籍,通讀全書,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獻的分類和重要性,以及杜預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能像杜預一樣做一個文獻通考的人。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培養文獻通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3. 高中生:我的研究課題需要進行文獻通考,以便全面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
4. 大學生:在寫論文之前,我需要進行文獻通考,以確保我的研究有全面的依據。
5. 成人:作為一名研究員,我每天都需要進行文獻通考,以保持自己的學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