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
成語(Idiom):附庸
發音(Pronunciation):fù y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依附于權勢者,為其效力,失去獨立自主的地位和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附庸一詞源自于古代的政治語境,原指小國依附于大國,為大國效力,失去獨立地位和自主權。現在泛指個人或組織追隨權勢者,為其服務,喪失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個人或組織出于私利或權謀而追隨權勢者,喪失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可用于政治、商業等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夫孟嘗君曾經以齊國的權勢而引誘楚國的大夫子胥,讓他效力于齊國。子胥為了權勢而背叛了楚國,最終被楚國君主處死。此后,人們用“附庸”來形容那些為了權勢而追隨他人,喪失獨立自主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附”和“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是那位政治家的附庸,無法獨立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這個組織成為了那個大公司的附庸,完全失去了獨立的地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附庸”拆分為“附”和“庸”。可以想象一個人附著在另一個人身上,成為他的庸人,失去了自由和獨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權勢、依附相關的成語,如“奴顏婢膝”、“馬首是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總是附庸于班長,什么都聽他的。
2. 初中生:她為了得到老師的贊揚,成為了班干部的附庸。
3. 高中生:他們學校的學生會主席是一個權謀高手,其他學生都成了他的附庸。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有很多人為了追求名利,成為了權威教授的附庸。
5. 成年人:那些追隨權勢者的人,往往最終只是成為了他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