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侯
基本解釋
(1).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參見“ 五侯九伯 ”。
(2).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漢成帝 封其舅 王譚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紅陽侯 、 王根 曲陽侯 、 王逢時 高平侯 。見《漢書·元后傳》。《文選·鮑照<數詩>》:“五侯相餞送,高會集 新豐 。” 李善 注:“《漢書》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譚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時 、 王商 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3).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東漢 大將軍 梁冀 擅權,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讓 及親屬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后漢書·陳蕃傳》:“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內。” 李賢 注:“五侯謂 胤 、 讓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漢桓帝 封宦者 單超 新豐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東武陽侯 、 唐衡 汝陽侯 。《后漢書·宦者傳·單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5).泛指權貴豪門。 唐 韓翃 《寒食》詩:“日暮 漢 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明 劉績 《早春寄白虛室》詩:“殘雪未消雙鳳闕,春風先入五侯家。” 清 龔自珍 《摸魚兒》詞:“五侯門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成語(Idiom):五侯
發音(Pronunciation):wǔ h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五個諸侯國的統稱,也用來形容眾多的貴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侯是指春秋時期的五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趙、韓。這五個國家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勢力,也是諸侯國中的重要勢力。后來,五侯成為了指代眾多貴族的代名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貴族眾多的場合,也可以用來形容眾多的權貴人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中國分裂為眾多小國,其中有五個大國,即齊、楚、燕、趙、韓,它們互相之間勢力強大,地位顯赫。后來,這五個國家的統治者被稱為五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侯是一個名詞性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世世代代都是五侯之后,享有豐厚的財富和地位。
2. 這個家族的成員都是五侯,所以他們的生活非常奢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侯”與春秋時期的五個大國聯系起來,這樣有助于記憶其基本含義和來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春秋時期的歷史,以及其他與貴族、權貴相關的成語和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家的祖先是五侯,所以他們家族很有名。
2. 初中生:五侯是春秋時期的五個大國,它們的統治者都是貴族。
3. 高中生:五侯代表了當時中國的權貴階層,他們掌握著政治和經濟的大權。
4. 大學生:五侯是春秋時期的重要勢力,他們的存在對于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