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供
拷供(kǎo gòng)
發音:kǎo gòng
基本含義:指逼迫、拷打被捕的人,使其供出真相或自證其罪。
詳細解釋:拷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拷”意為用刑逼供,第二個字“供”意為供認罪行。拷供的基本含義是指逼迫被捕的人通過拷打或其他手段來使其供出真相或自證其罪。這個成語在古代司法中常常用來形容刑訊逼供的過程。
使用場景:拷供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比喻,表示逼迫他人說出真相或自證其罪的行為。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面對壓力或困境時,被迫承認錯誤或揭露真相的情況。例如,在政治舞臺上,有時會有人通過拷打、威脅等手段來迫使他人承認或揭露某些事情。
故事起源:拷供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訊逼供。在古代,司法部門為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實供詞,常常使用拷打等刑訊手段。這些手段往往是非人道的,對被拷打的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傷害。因此,拷供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更多地被用來形容逼迫他人說出真相或自證其罪的行為,而不再涉及具體的刑訊逼供。
成語結構:拷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第一個字“拷”是動詞,意為用刑逼供;第二個字“供”是名詞,意為供認罪行。
例句:
1. 這位被告在審訊中被警察拷打,最終拷供了自己的罪行。
2. 老板為了逼迫員工招供,采用了各種手段,包括威脅和恐嚇。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拷供這個成語:
1. 關聯記憶:將拷供與刑訊逼供的場景聯系在一起,想象被拷打的人在逼迫下供出真相或自證其罪的情景。
2. 動畫記憶:將拷供的兩個字形象化,想象“拷”字中的手臂拷住了“供”字中的嘴巴,表示逼迫他人說出真相或自證其罪。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拷供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和刑訊逼供的歷史。此外,你還可以了解一些相關的成語,如“刑訊逼供”、“逼供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小明在考試中作弊被老師發現了,最后被逼拷供了。
2. 初中生(14歲):在班級里發生了一起偷竊案件,警察通過拷打逼供,最終找到了真兇。
3. 高中生(17歲):這個政府為了控制輿論,經常使用拷供手段來迫使異議人士閉嘴。
4. 大學生(20歲):在法庭上,律師試圖證明被告是在拷供的情況下承認了罪行,以此來質疑證據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