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閭
基本解釋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閑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殺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后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丑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成語(Idiom):鄉閭(xiāng lú)
發音(Pronunciation):xiāng l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鄉村之中的人民和官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鄉閭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鄉指的是鄉村,閭指的是城門。鄉閭合起來表示鄉村中的人民和官吏。鄉閭也可以泛指鄉村社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鄉閭常常用來形容鄉村中的人民和官吏的關系。可以用于描述鄉村社會的組織結構、社會關系和鄉村治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鄉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鄉閭的意思是城門,用來比喻鄉村中的人民和官吏。鄉村是社會組織的基礎單位,鄉閭也代表了鄉村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治理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鄉閭的結構是兩個漢字組成的,沒有特殊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鄉閭之間,人民和官吏要相互合作,共同發展鄉村經濟。
2. 鄉閭之內,要加強鄉村治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鄉閭這個成語。可以想象鄉村中的人民和官吏都聚集在鄉村的城門口,共同討論鄉村事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鄉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以及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鄉閭之間的人民要共同努力,建設美麗的鄉村。
2. 初中生:鄉閭之內的官吏要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
3. 高中生:鄉閭是鄉村社會的基本單位,對鄉村治理起著重要作用。
4. 大學生:鄉閭之間的協調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