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末
基本解釋
(1).使非根本部分處于不重要地位。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強榦弱枝,大本小末,則君臣之分明矣。”
(2).尋常;細微。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己:“丞郎已上詞頭,下至兩省闕下吏,謂之大除改。今南人之諺,謂小末之事曰:你大除改也。” 元 無名氏 《替殺妻》第一折:“嫂嫂你是個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 元 朱庭玉 《梁州第七·妓門庭》套曲:“端的不曾見兀的般真行院,雖是個女流輩,然住在花街柳陌,小末的誰及。”
(3).雜劇中扮男青少年的角色。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小末同倈兒上][小末詩云]每日山中打虎歸,窩弓藥箭緊身隨。男兒志氣三千丈,不取封侯誓不灰。自家 陳豹 ,年長一十八歲。”亦稱“ 小末尼 ”。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二折:“[正末同卜兒小末尼上][小末云]父親,您孩兒這幾時做買賣不遂其意,也則是生來命拙哩。”
成語(Idiom):小末
發音(Pronunciation):xiǎo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細小、微末的事物或個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小末一詞由“小”和“末”兩個字組成。其中,“小”表示大小、程度上的小,而“末”表示末尾、末端。小末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或個體的大小、重要性、地位等方面的微小或不重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小末一詞常用于貶義或輕視的語境中,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的微不足道、無關緊要。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某人只顧自己小末的利益而不考慮整體大局,就可以用小末來形容他的行為。另外,在描述某個事物時,如果強調其微小、不重要的特點,也可以使用小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小末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內篇·逍遙游》一章中。在這個故事中,莊子與他的弟子討論人生的意義,莊子告訴他的弟子:“人生有大、小之分,但在大的背后,還有更大;在小的背后,還有更小。所以,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都是小末而已。”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對人生的看法,認為人生的大小、重要與否都是相對的,都是小末而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顧自己的小末利益,完全不考慮團隊的整體利益。
2. 這個問題只是個小末問題,不值得大驚小怪。
3. 在宇宙的浩瀚面前,我們的存在只是個小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小末與微不足道的事物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微小的末端,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的哲學思想,了解他對人生、道德和自然的獨特見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只有小末那么高,我要長得更高。
2. 小學生:這個問題太小末了,老師不要問了。
3. 初中生:他只在乎自己的小末利益,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4. 高中生:這個項目雖然看似小末,但對整個公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5. 大學生:在宇宙的廣袤面前,我們的存在只是個小末,我們應該保持謙虛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