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時
成語(Idiom):暇時(xiá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xiá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空閑的時間,沒有事情要做的時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暇時是由“暇”和“時”兩個詞組成的,其中,“暇”表示空閑、閑暇,而“時”表示時間。暇時的基本含義是指沒有事情要做的空閑時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暇時常用于描述人們在沒有工作或事務需要處理的時候,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放松休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暇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昭公在休息的時候,聽到有人在外面大聲叫喊。昭公就問身邊的人是怎么回事,得知有人在外面爭吵。昭公說:“爭吵的人多了,我也沒辦法。我現在正是無事可做的暇時,請你們把爭吵的問題解決好。”這個故事說明了暇時是指沒有事情要做的時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暇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在暇時喜歡讀書。
2. 別人都在忙,我卻閑著,真是好暇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暇時”與“休息”、“閑暇”等詞語進行聯想,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時間和休閑相關的成語,如“閑云野鶴”、“一刻千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暇時喜歡畫畫。
2. 初中生:考試結束后,我終于有暇時玩游戲了。
3. 高中生:放假期間,我有很多暇時可以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