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
基本解釋
◎ 文治 wénzhì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指在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漢武帝文治武功古今第一人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法】 government by civilians
詳細解釋
謂以文教禮樂治民。《禮記·祭法》:“ 文王 以文治, 武王 以武功,去民之菑。” 宋 范仲淹 《答趙元昊書》:“小國無文治而有武功,禍莫大焉。” 清 陳夢雷 《送官子之蓋州序》:“ 盛 京 以 豐 岐 重地,文治煥然一新。”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朝廷正在廣羅人才,力修文治。”
成語(Idiom):文治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文化的引導和教育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強調以文化和道德為基礎的治理方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治一詞源于《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文,蠻夷之邦也;武,本夷狄之民也。”意思是文化是治理蠻夷之邦的方法,而武力則是治理本土夷狄之民的手段。因此,“文治”強調通過文化教育和道德引導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強調文化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討論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等方面。可以用于表達對于以文化和道德為基礎的治理方式的認同、推崇或期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治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學說。儒家強調通過文化和道德的引導來治理國家和社會,認為文化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因此,“文治”成為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治是一個名詞+動詞的結構,其中“文”表示文化、教育,“治”表示治理、管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文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
2. 我們應該倡導文治,培養人民的文化素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治”拆分為“文”和“治”兩個部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國家或社會中,人們通過文化的力量來治理和管理,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儒家思想和中國古代的治國理政觀念,了解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思想流派。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文明”、“治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倡導文治,好好學習,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2. 初中生(14歲):我覺得文治比武力更重要,只有通過文化的引導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3. 高中生(17歲):學習文治的理念對于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公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觀念。
4. 大學生(21歲):在當代社會,文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我們應該關注教育、文化產業等領域的發展,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