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軾
成語(Idiom):泥軾(ní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ní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言辭拘束、不敢直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泥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泥指泥塑,軾指車軛。泥塑是指用泥土塑成的人物形象,而車軛是指古代車轅上的橫木。泥軾合在一起,比喻言辭拘束、不敢直言,形容人在言辭上過于拘謹、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泥軾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言辭上過于拘謹、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工作場合、學術討論或社交場合中因為顧慮太多而不敢直言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記載,當時晉國大夫子貢上表告狀,但表中言辭過于拘謹,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孔子看了后說:“子貢之言,猶泥于軾。”這句話意味著子貢的言辭就像是被泥塑在車軛上一樣,過于拘束,不敢直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泥”和“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總是泥軾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
2. 她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有時候也需要擺脫一下泥軾,更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泥軾”這個成語與泥塑和車軛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把自己的言辭像泥塑一樣塑造得非常拘束,然后把這個泥塑的人放在車軛上,形容這個人在言辭上過于拘謹、不敢直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來擴展對于言辭拘束的理解,比如“拘泥”、“束縛言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班級討論的時候有時候會泥軾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
初中生:有些同學在班會上泥軾不敢提出問題,導致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高中生:有時候在學術討論中,人們會因為擔心被批評而泥軾不敢提出自己的觀點。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有些人因為害怕得罪他人而泥軾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