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訟
基本解釋
內心自責。《論語·公冶長》:“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訟,猶責也。言人有過,莫能自責。”《晉書·蔡謨傳》:“且歸罪有司,內訟思愆。若遂致之于理,情所未忍。” 宋 王安石 《感事》詩:“內訟敢不勤,同憂在僚友。” 謝覺哉 《姜夢周同志傳》四:“這就是 夢周 同志的品質--最優秀的共產黨人品質,如果說別人的好,是‘勉強而行之’(經過內訟與自省的)或‘利而行之’(有所為),那么, 夢周 同志算得上是‘安而行之’了。”
成語(Idiom):內訟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s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團體內部的爭斗和紛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內”指的是內部,而“訟”指的是爭斗和訴訟。內訟形容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團體內部的爭斗和紛爭,常常是因為利益、權力或意見的不合而產生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訟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團體內部的爭斗和紛爭,可以用來描述家庭內部的紛爭、公司內部的權力斗爭、團隊內部的意見分歧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了一個關于內訟的故事。在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官員因為爭奪權力而發生了激烈的爭斗,最終導致了內部的紛爭和動蕩。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團體內部的爭斗和紛爭,從而形成了成語“內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家族因為財產繼承問題而發生了內訟。
2. 公司內部的內訟導致了團隊的分裂和動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內訟想象成一個家庭或團體內部的爭斗,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故事和用法,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或參加相關的學習課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因為搶玩具而發生了內訟。
2. 初中生:家族內部的財產紛爭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內訟。
3. 高中生:公司內部的內訟導致了團隊的分裂和動蕩。
4. 大學生:政黨內部的權力斗爭經常演變成激烈的內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