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咬文嚼字 (yǎo wén jiáo zì)
發音(Pronunciation):yǎo wén jiáo z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過分注重文字,拘泥于字面意思,不注重實質內容。也用來形容人言辭拘謹,不流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咬文嚼字這個成語,意味著人們過分注重文字的形式,而忽略了內容的實質。它源自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們在寫文章和講究文字之間的斗爭。他們追求文字的精確和規范,卻忽略了內容的創新和表達的自由。這個成語也可以形容一個人在說話時過于拘謹,追求字字珠璣,卻導致言辭不流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過于拘泥于文字形式,而忽略了內容實質的人。它可以用來描述那些過分注重細節和形式的人,無法看到大局和核心問題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咬文嚼字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傳在漢朝,有一個名叫鄭玄的學者,他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注解家。有一次,鄭玄到朝廷上聽取皇帝的演講,他對皇帝的言辭表達過于拘謹,字字斟酌,無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一幕被人們看到后,就用“咬文嚼字”來形容鄭玄的言辭拘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咬文嚼字是一個動賓短語,動詞是“咬文嚼字”,賓語是“文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寫作時總是咬文嚼字,追求文字的準確性,卻忽略了內容的豐富。
2. 這個演講者太過于咬文嚼字,讓人聽起來有些生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咬著一本書,慢慢地嚼字,形象地表示過分注重文字形式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和文化的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或參加相關的課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總是讓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咬文嚼字,要求每一個字都寫得很漂亮。
2. 初中生:我覺得有些老師在批改作文時太過于咬文嚼字,只注重字跡工整,而不關注內容的表達。
3. 高中生:寫論文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咬文嚼字,要注重內容的創新和觀點的表達。
4. 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我們應該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實質的貢獻,而不是過分咬文嚼字。